论意志的慈善

原文:“On Volitional Philanthropy”

英国著名军事家、外交官兼作家 T. E. Lawrence 拥有一种非凡的天赋,这种天赋被他的一位传记作者称为「赋能能力」。这种能力使他能够激发他人长期潜藏但未曾意识到的才能。人们只要与 Lawrence 有过短暂接触,哪怕仅仅几分钟,生活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他的影响下,人们觉醒了自己未知的潜能,开启了崭新的人生篇章。

这种奇妙的经历其实并不罕见。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睿智的朋友或熟人,他们仿佛拥有洞察人心的能力,能够看透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,有时甚至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。这些人不仅能察觉到我们潜在的抱负,还能认识到我们具备实现这些抱负的能力。他们就像是为我们举起一面魔镜,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内在的潜力。在这样的启发下,我们常有的自我怀疑烟消云散,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信念:「是的,我确实能做到这一点」。

这是一个意志的慈善的典型案例:致力于拓展人们影响世界的多元途径。

我对那些能够将这种意志的慈善行为规模化的机构深感着迷。

Y Combinator 作为一家创业孵化器而广为人知。当我的朋友们开始参与其早期项目时,我注意到他们回来后往往发生了显著的转变。即使他们的公司最终失败了,他们也变得更加真实,更具自信,更有能力去影响这个世界。这正是该项目赋予参与者的珍贵礼物[1]。因此,我将 Y Combinator 视为意志的慈善的践行者。

我在 Recurse 中心担任研究员一年。这是一个为期三个月的「程序员创意工作坊」。它没有预设的结构:参与者不会被告知该做什么。相反,他们必须自主选择项目,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。这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。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的摸索和选择道路的困难,恰恰是培养个人选择意识和选择责任感的关键。因此,创造这样一个空间,再次体现了一种意志的慈善的形式。

有些机构自认为在践行意志的慈善,实则不然。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自我认知就是如此。在非强制学校教育中,这种说法通常成立。然而,义务教育却建立在对个人意志的根本否定之上:学生无权选择他们所处的环境、所做的事情,以及合作的对象。当这些选择权被剥夺时,强制学校教育就会削弱并束缚学生的自主意识,无论它在其他方面看似多么进步。

帮助他人培养意志这一概念似乎存在矛盾。本质上,意志并非可以赐予的,而是需要自己主动获取的。我认为,简单的「加油」式鼓励效果不大,因为它无法持久地拓展接受者的自我认知。相反,我推测关键在于一种「倾听以赋能」的方式,帮助人们发掘他们可能尚未意识到的内在潜能。然后,诚实而务实地(同时认识到自己可能会有误判)阐释自己的观察。值得探讨的是我们该如何在个人层面培养这种能力,以及如何在机构层面将其规模化。

[1] 这是一种中等效应。我认识一些创业者,他们起初被创业角色所吞噬,最终反而因此受到限制。但我所认识的大多数人都因此得到了成长。

顺便说明一下,我目前在 Y Combinator Research 工作,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的看法。不过,需要指出的是,早在 2010 年左右(如果我没记错的话),我就已经开始将 YC 作为意志的慈善的一个典范来讨论了,而这比我加入 YCR 工作要早了好几年。